1979年5月23日
舞劇《絲路花雨》首次亮相
反彈琵琶、霓裳羽衣、千手觀音
敦煌壁畫“活”了!
人們盛贊:
此舞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看幾回!



當年的“改革開放報春鳥”
至今常演不衰
赴4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觀眾450多萬人次
藏著什么秘密?

1977年,改革開放前夕
春風漸進,藝術家思考著
什么樣的藝術才是人民需要的?
“把敦煌藝術搬上舞臺,不是很美嗎?”
有人這樣提議

絕美!敦煌!
1978年,創作組西去莫高窟
菩薩的慈悲,飛天的柔美
凝在壁畫里,千秋寂寞
他們決心讓靜止的壁畫動起來!


用敦煌壁畫講什么故事?
這把藝術家難住了
創作團隊集思廣益
不斷試錯,一遍一遍重來

最難的結也最易解
每一個人都愛和平、愛友誼、愛美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結晶
絲綢之路正是體現中外友誼的人間大愛



風沙中
唐代敦煌畫工神筆張和女兒英娘
救下了落難的波斯商人伊努斯
因緣際會
伊努斯又幫助被強盜控制的英娘去波斯、回大唐
中外人民的友誼在絲綢之路上綻放


1979年,國慶30周年
《絲路花雨》一炮而紅!
S形舞姿,露臍裝,喇叭褲
還有佛國世界與盛唐氣象
觀眾感慨,哪見過這么好的舞蹈?


隨后,劇團去香港、去法國、去意大利……
國門初開的歲月
這臺展現東方風情、歌詠絲路的舞劇
成為溝通中外民心的最好橋梁


40年,當年的藝術家已經白發蒼蒼
但《絲路花雨》卻始終是年輕模樣
甚至“新生命”也因此誕生
在旅游演藝市場乘風破浪


今天,“一帶一路”交響世界
凝結絲路精神
《絲路花雨》熠熠生輝
再講中國故事,再歌絲路友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