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近日出席香港書展名作家講座,以"當文學遇到書"為題,暢談她對當下文學出版業受資本和網絡世界主導的看法,并發出感慨,"現在書變成了'賣比寫還重要'."
現在的圖書印量"不真實"
以長篇小說《長恨歌》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的王安憶回憶說,她于80年代開始從事出版和寫作,當年還用字粒的活字印刷術排版,即使稿費每千個漢字只得六塊人民幣,但每次見到印刷制成品,她都非常激動,"就覺得什么報酬都不重要。"雖然是辛苦困難的寫作年代,但王安憶認為當年的文學生態還是年輕、有生機,透過健康的文學批評來推動作家寫作,先是由讀者反應來決定作家的市場,然后變為印量??墒?,到了傳媒加入市場,印量就不再真實。她說:"寫書跟出版社的營商和推銷結合在一起,產生很多營銷手段。"
讀者不能成為作家"粉絲"
對王安憶來說,寫作原本是用來分享她的經歷和想法,但現在卻跟價值扯上關系,"現在就變成我要知道你要什么,來不斷提高價值。我還好,現在有了屬于自己的讀者群,但對于年輕作家來說,他們就很困惑。"她坦言,"現在書變成了'賣比寫還重要'."不但是資本市場的問題,電腦年代更加進一步改變寫作本質。
網絡世界亦把作者與讀者的關系扯平,網上留言和點擊率,都讓讀者跟作者直接對話。"以前雙方是很遙遠的,沒見過面,但也有共通的空間,彼此都會存在一種默契感?,F在叫'粉絲',我覺得知己、是一種隱蔽的關系;現在隱蔽的都被拆掉,變得更加直接,但我懷疑這樣會給我帶來什么樣的信息,或者我們要為此負什么責任?"
電腦上看書太"虛無"
面對出版市場營銷和電子趨勢大于一切,王安憶卻認為她不會因此作出改變。"我天生不喜歡機器,尤其是電腦,所以我不上網,對電腦的依賴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輸入,先寫后錄入。"她說她不放心電腦,試過幾千字一下子就消失了,"我覺得電腦后面是巨大的空洞,還是變成紙張會比較踏實一點。"此外,她不用電腦直接寫稿的原因,是因她覺得寫作不需要快。有人說將來書本可能會消失,她有所懷疑,認為看書就是進入虛擬世界,靠讀者想象文字,是很虛無的,如果再透過電腦去看書,就更虛無了。對于未獲授權而在網絡發布其文學作品,王安憶覺得這是無法控制,也不反感。被問到會否愿意將作品先出電子本,才出書本,她如是說:"我是介意的,還是先出版一本書,踏實一點。"